一首應節的歌——親密愛人

愛的路上有妳我並不寂寞,
你對我那麼的好… …就像妳一直為我守候。
親愛的人,親密的愛人,謝謝妳這麼長的時間陪著我
親愛的人,親密的愛人,這是我一生中最興奮的時分…

離別四年

憑歌寄意——林子祥的《 每一個晚上》

我突然無言靜了下去細心把你望,
只想再看一次,令我暖暖的眼光,
在漫長漫長路上你我未從遇那天,
今天的目光天天我會想千趟。

已淡忘從前共你渡過幾多風與浪,
只知過往歡笑大半數也因你起,
在漫長路途莫論你我未來在哪方,
一天風在飛一天我不忘掉你。

每一個晚上…… 呼喚你千趟…………

 

悼亡妻

阿巴度演繹馬勒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最能表露哀傷之情

意想不到的避難所

敘利亞內戰中,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四處逃避這場災禍,傳媒發佈許多令人傷痛的境象。然而,今天在中東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看到一段意想不到的難民故事。傳媒一直描繪物資極之缺乏,〝民不聊生的集中營〞的加沙,今天竟然是敘利亞難民最理想的避難所。這些難民會獲得哈瑪斯政權的房屋分配(不是一般救援的帳蓬),就職機會和500美元。

在此分享加沙的社會近貌,大家也可自行判斷片中記者以一貫描繪加沙苦情的言論和其展示的加沙。本博客相信只要哈瑪斯恐佈分子停止攻擊以色列,和平談判是可成功的,而加沙的巴人可繼續和平生活,藉著來自各方過億美元的資助,步向繁榮,成為中東的旅遊熱點,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按著旅遊書Lonely Planet的推介,在加沙享受一個愉快的假期。屆時加沙將會失去新聞價值,記者們再不能一邊住在加沙的五星級酒店,一邊報導加沙居民活在水深火熱的新聞,義正嚴詞的責難以色列了。你會在華文的傳媒中看到這報導嗎?

點選以下的連結觀看有關的新聞片,或瀏覽半島電視台

http://bcove.me/jofcz2rk

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

李嘉誠是有名的全球首富,也是華人世界中的有名慈善家,某程度上是中國的"比爾·蓋茲"。今天讀到一篇關於他的文章,內容豐富,涉及人生的基本層面,在此轉載,讓我們同作反思其中的價值和取向,也許在個人,家庭,社會關係和教會群體中帶來一點啓發。文章至末,讀來似是未完,就由讀者自己去加上"總結"吧!

來源:中國證券網於2013年11月29日發佈(參看原文

李嘉誠:孤獨是他的能量

碼頭工潮中工人們把他畫成姦商和魔鬼,李嘉誠還開玩笑: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

但此時,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場“撤資”風波。接連拋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資產,掀起軒然大波,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風向標事件”。

2013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記者探秘風波的最中心,位于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

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著,認真地看著每一個人,近乎多余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于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並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于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布。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說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于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了解,並不遜于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著兩臺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著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余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 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余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據另一位員工透露,以前,李嘉誠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之後,他就只看電子版了。李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

這些習慣,讓李嘉誠始終站在資訊的最前沿,也讓這個老人投資了一係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最近這兩年,投資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項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這個團隊總共不過8個人。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一位下屬透露。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匯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

李的多位下屬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李嘉誠非常善于問問題,遇到一個新事物,他總是會想,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麼關係?他總是會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尋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問過旗下公關團隊一個問題:怎麼看待其和平面媒體以及網上媒體對集團公關的影響?

為了回答李嘉誠的這個問題,公關團隊專門召開最高會議進行討論,形成專題報告向李匯報。有趣的是,最後這個團隊甚至開發了一款軟件,專門用以評價不同渠道的公關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誠的一位下屬感嘆,“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著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說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余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麼定義?

在她這麼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並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說,這裏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周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據一位接近李的下屬透露,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李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注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鑒,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他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說,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說,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語氣平靜,就像是在講述一段別人的歷史。其中的驚險和錐心之痛,似乎全都煙消雲散。

李嘉誠將這種冷靜歸于他喜歡看書,“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而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則將這種冷靜歸結到他少年的成長經歷上。

李嘉誠出身于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後一科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還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而李的父親,則是小學校長。但因為二戰爆發,故鄉潮州被日本侵襲,李和家人逃難到香港。

沒想到,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更沒想到,貧困抑鬱的父親染上肺結核,半年之後就去世了。14歲的李,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一夕長大”。

更禍不單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誠也染上了肺結核。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說,“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沒有錢去看病,李嘉誠便只能用自己發明的方法對付肺病,清晨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李替廚師寫家信,以交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最討厭的食物,只因知道這些湯有營養價值……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歲就逃出來,一路上都是一個人在奮鬥,他老和我們講自己縫衣服,到現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的襪子都是不能見人的,因為他自己縫補了好多次。

李鼻梁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表,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表,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說:“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表的售價是3000港幣。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係,李樂于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于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周在這裏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幾。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于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李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說,“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于此。”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時,李又開始訂閱英文《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志。與此同時,李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李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公司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李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李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這位友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磨煉,李嘉誠早已學會了和孤獨相處,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後,少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而李的豁達和樂觀,也皆來自于此。李的這位友人給南方周末記者舉了個例子,2013年3月份,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發生罷工事件,工人們在長實門前 扎起帳篷,拉起橫幅抗議,李嘉誠的照片被畫上魔鬼的紅色雙角和白色獠牙,額頭上還被寫上了“姦商”兩字。因為要從門口進出,李嘉誠看到也非常不高興,但幾 個小時之後,他就開解了,李和他們開玩笑說,哇,這個上面,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工潮的衝擊大,還是逃難到香港的衝擊大呢?”這位友人反問,在她看來,早年的經歷,早已讓李嘉誠練就了百折不撓的心態,“他找到了平衡內心的秘訣”。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業帝國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相比他內心的隱秘世界,普通人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財富帝國。

一個地產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國際化道路,許多人就因不適應而鎩羽而歸。

但李嘉誠不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屢戰屢勝,幾乎從無敗績。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布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而員工中,中國人只是少數,大多都是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誠身邊一位高管脫口而出。

在李嘉誠身邊的高管們看來,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誠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這麼多年其能夠馳騁全球的秘訣所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選擇,為什麼要跟著你?你給我很多錢,但需要犧牲我的尊嚴,我不會跟著你;但如果你因為我有能力,尊重我,給我空間和舞臺,我一定會跟著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李嘉誠旗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數員工都是跟著李打拼了數年的,這裏當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們能留下來,更是因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採訪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採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說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小學生;回答時,一定會看著對方。

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採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李嘉誠不希望別人稱呼他為老板,他更願意以“領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的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 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復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在一次接受訪問時,李曾這樣自我解答:“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 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板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據高管們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比如說,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李嘉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長實2013年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位于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李對此深以為豪,“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對負債和貸款問題,我一直非常小心處理,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但也一路走了過來。”

工廠是最好的課堂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與重視定坐標一樣,李嘉誠對細節也很重視。

李嘉誠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的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做的一個醫療方面的項目,李對每一個數據都很清楚。他甚至也會自己打電話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個香港打來的電話,對方開口就說“我是李嘉誠”,把他嚇了一跳。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做工廠的人,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李嘉誠開始做表帶,後來做塑料花,這都需要對細節的把握。”據這位高層透露,即便到現在,李依然有著工廠情懷,他看到一個杯子,就拿起來研究說,這個可以怎麼做怎麼做。

對李嘉誠來說,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最好的課堂。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麼來的,怎麼出口,怎麼辦手續,他了如指掌,而其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識,最早也來自這裏。

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則,也形成于此時。

據李嘉誠的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誠的英文並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麼蹩腳的英文去說服別人,對李嘉誠是個很大的挑戰。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最有說服力的理由——貨真價實,“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價格,而且,我永遠是這個價錢。”

“李嘉誠就這麼找到了一個詞典,就這麼應付世界了。”這位友人說,李的這種原則,幾乎貫穿始終——做人也是一樣。

和李嘉誠同時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難處理的政商關係上,但李卻從未因此而煩惱。“他對官員的態度也是始終如一,無論遇到什麼事,別人都知 道,李嘉誠會怎麼反應,所以,也不會為難他。”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則,這讓他在政界也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處理政商關係上,李曾給自己定了九 字箴言: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政治和經濟,根本上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很難處理的。”李嘉誠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門來,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則是“不參與政治,但關心政治”。

李嘉誠不喜好交際,在一些朋友看來,他很悶,有時還有點不合時宜。這位友人給南方周末記者舉了個例子,一次,一個官員在李嘉誠面前誇耀他們投了多少錢搞環保,李突然來一句,“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差點沒把人噎死。

另一個細節是,在2012年的特首選舉中,李嘉誠支持的是梁的對手唐英年,選舉結束後,有人勸他與梁重歸于好,他回道:“我們本來就沒有怨,何來的和好?”

“李嘉誠是有點不好玩,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喜歡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說。李嘉誠自己也經常說,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後,都會和客戶變成朋友,有的更成為知己和事業的重要夥伴。有時候,“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如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是這位華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 巨資。2007年5月,《時代》雜志公布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李充滿誘惑。因為李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 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李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也曾享受過金錢帶來的快樂。

據媒體公開報道,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 腕表,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說。

至少在半年的時間裏,李嘉誠一直鬱鬱寡歡,晚飯後,常一個人駕車到西環半山上的寶珊道發呆。李說,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李突然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李已經52歲,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首先,李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李此舉曾引來一些朋友的擔憂,但李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鬱情感。李說,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而今,這片昔日的農田上,已經培養出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採訪中談及這一話題,李嘉誠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現在,李逢人便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然而,外界同樣很少知道的是,這一稱呼得來同樣不易。

據李嘉誠透露,2003年的某個夜晚,為基金會的未來,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會停止運作,而基金會無止境地運作,就需要投入大筆大筆錢,他擔心,這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于子孫的財富權利?

彼時,李嘉誠也被家族財產的傳承所困擾。一端是自己的親骨肉,一端是自己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取舍?

突然,李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李嘉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個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讓他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用筆墨難以形容!”

事實上,李嘉誠做慈善,很多時候,也是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李曾開啟了一個針對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個罹患腫瘤的富豪朋 友,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興,雙手拉著他要他坐在床邊,後來朋友睡著了,拉著他的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裏想,這個朋友很富有,但因為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 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治療,生活怎樣過?于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

李說,他不喜歡“臨終關懷”這個詞,所以改為了“寧養服務”。

李嘉誠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對這個項目很上心,甚至還專門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藥和他們進行過討論。據她透露,寧養計劃至今已經做了十多年,在內地以及香港已經有了42家寧養院。

對于另外一個支持兒童疝氣手術的項目,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在一個下午四點多時給李嘉誠看了一組患病兒童的照片,李當即表示支持在那個省份開展這一項目。一個小時後,李又跟羅說,擴展到旁邊兩個省份吧。

在過去的幾年中,李嘉誠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夠激起更廣泛的響應,將慈善業從個人的道德完善,轉變成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2013年11月19日,在位于西安的大石頭村,李嘉誠為其基金會下屬的“展璞”計劃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領導以及村民座談,幾乎每個人發言時都要稱讚一番李嘉誠的善舉,對他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每一次,李都雙手抱拳,站起來,然後彎腰,連聲說,“謝謝”。

面對冗長的發言,李嘉誠坐在北方微涼的硬靠椅上,始終面帶微笑。座談進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員拿進來一個坐墊,但被他拒絕了。

“展璞”這個致力于培訓內地女村官的項目,此前已經在廣東、廣西等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人群中,從廣西專程趕來的潘德英欣喜不已,這位來自桂林大 寨村的民選女村官,在李嘉誠基金會的資助下,于2010年到廣西大學接受培訓,回去後,就向當地婦聯提出,能否給村裏的婦女們培訓一下婦科保健知識。“以 前談起這,臉都紅;上了課之後,覺得沒什麼,也想幫鄉親們一把。”而今,潘解釋這些,沒有絲毫忸怩。

潘德英自信,充滿陽光,自認為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她還從基金會中爭取了2萬的種子鼓勵基金,拿回去修建村裏的演藝樓。這個方案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獲得了額外32萬元的資助。而今,演藝樓已經開業,成為鄉親們的另一個創收去處。

 

 

共同渡過廿五載

阿美,廿八年前的今天,妳跟我步入教堂,與我共訂婚盟。如今妳在主的懷安息,願以張國榮的歌〈共同渡過〉來記念妳。

垂下眼睛熄了燈 回望這一段人生
望見當天今天 即使多轉變
妳都也一意跟我共行曾在我的失意天 疑問究竟為何生
但妳驅使我擔起灰暗 勇敢去面迎人生

若我可再活多一次 都盼再可以在路途重逢著妳
共去寫一生的句字
若我可再活多一次千次 我都盼面前仍然是妳
我要他生都有今生的暖意

沒甚麼可給妳 但求憑這闕歌
謝謝妳風雨內 都不退 願陪伴我
暫別今天的妳 但求憑我愛火
活在妳心內 分開也像同渡過

你所不知道的基督徒處境

旅居歐洲的台籍新聞記者和評論員颜敏如就中東問題發表的一篇文章〈你所不知道的基督徒處境〉,給我們看到一些傳媒沒有報導的中東實況。

一向報導和評論中東局勢的華人基督教媒體,可能是無知,對這些情況也隻字不提。可能其立場和評論是單靠大眾傳媒,作二手新聞報導和評論。當華人教會領袖和這些基督教媒體大聲疾呼的論公義和民主自由,緊貼一般大眾傳媒覆述以巴衝突消息和積極表態,甚至號召有所行動,這些基督教人士和機構須知道,要在世界申張公義,要不平則鳴,便須多花點時間搜集資料,了解一下大眾傳媒所忽視的新聞,參考多方報導來鑒證資料的可信性,並用時間研究一下有關的背景資料,才可站出來講公道話。從各大華人基督教媒體的報導看來,它們似不知有搜集中東阿拉伯傳媒消息的Middle East Media Research Institute或是Committee for Accuracy in Middle East Reporting in America。若這些基督教領袖和基督教媒體繼續單單依頼大眾傳媒來講普世公義,只會誤導信徒。原以為踐行信仰,申張公義,“替天行道”,卻淪為助紂為虐。

以下是顏女士的報導:

2010年二月中,那天正是中國人過舊曆年。我從金字塔區回到開羅市中心。當雇用的車子駛入交通大亂的Tahrir廣場時,便一眼瞧見路邊寬闊行人道上的示威活動。我本能地叫停,跳下車,直奔示威地點。

示威人只有一小群,被手牽手、帶短槍、著黑制服的員警圈在裏面,其中有人帶頭嘶聲高喊,舉起的方形布塊上寫著阿拉伯文。我邊拍照,邊心想,這些真是沒有經驗的示威人,因為布塊上少了英文字眼,如果國際媒體有心幫忙,讀不通的消息怎麼傳播出去?聽不懂阿拉伯語的我,仍不死心要看出個端倪。好一段時間過後,終於明白。一塊方布上畫著埃及基督教(Coptic Church)特有的,十字盡頭又有小十字的十字架,左下方是一把指著十字架的手槍。這場示威必定是針對年初發生的流血事件而來。

離示威圈不過二十步距離,是另一批排好隊伍的員警,而在我站立的前方,五個著灰色西裝的男人陸續到達,有人拿來白色塑膠椅給坐。我停留了約二十分鐘,走離行人道,才看到旁街停駐著載滿員警的黑色警車待命,小巷裏也不乏其他鎮暴部隊。轉回行人道,示威人仍大聲喊著。我站到原先的樹下。天暖,五個男人邊彼此交談,邊喝熱茶,他們的舉止引發我的好奇。正當我對著他們按下相機快門,突然有人拍了我右肩。一回頭,也是個看客,可是這人向站在我右前方的另一個看客示意,前方的人正對著手機講話,卻一手奪走我的相機.刹那間,我才意識到,自己早已被便衣盯梢。

拿走我相機的人輪流對著三個手機講個不停,我正好利用時間盤算,如果被扣押,我必須立刻秘密地丟掉自己的手機,因為裏頭存了一位埃及外交部要人、開羅美國大學一位教授,以及蘇黎世日報派駐埃及、利比亞記者的電話號碼,我不能讓這些人受牽連。

講手機的人終於有功夫理會我了。他要我出示最後拍的那張照片。我照做。顯現出的,也不過是五個灰衣男人的背後。

“刪掉!”男人清楚而簡短地說。

“好。”我回答。正打算把相機收入袋裏。

“現在,立刻刪掉!”那人要我當場執行他的命令。

“為什麼?”我問。

“因為他們是員警。”…

2010年1月6日是埃及基督教的耶誕節,當天深夜,在離光觀區Luxor不遠處,伊斯蘭狙擊手射殺了六名基督教徒。原因是,有人謠傳,一名基督徒強暴了一名伊斯蘭女子。有時,只根據傳言,穆斯林不求證也不經過合法程式,便以暴力對付基督徒的,不僅在埃及發生。只是,這些事件往往夾雜政治、經濟因素,不同信仰通常只是種託辭。

埃及的穆斯林和基督徒毗鄰而居,很長一段時間相安無事,近二十多年來彼此間的齟齬是政治上逐漸向激進伊斯蘭傾斜的結果。八十年代,沙達特和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引起埃及國內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的不滿.為了安撫反對派,沙達特稱自己是“伊斯蘭國家的伊斯蘭總統”,他讓漂白了的兄弟會成員進入政府機關,並對蓄意不公平對待基督徒的行為加以容忍。其結果,不但沙達特本身無法從激進派手中倖免而遭暗殺,學校教科書及清真寺講道趨向極端的態勢也更加明顯.只有埃及十分之一人口的基督徒雖然也在政經領域佔有少數要職,卻要在生活上時時面對強加而來的無形偏見。社會上也有穆斯林綁架基督徒少女,逼迫其改變信仰,並且必須和穆斯林結婚的事件發生。埃及法律雖然禁止強迫未成年人改變信仰,員警卻不管事。原因在於,激進穆斯林不但把全埃及伊斯蘭化當成終極目標,讓基督徒變成穆斯林更是項好買賣,有能力改變基督徒信仰的,往往得到大酬勞的賞賜。

因背叛伊斯蘭而不得不出逃至加拿大的埃及人Majed al-Shafie認為,全世界大約有兩三百萬基督徒遭到歧視與迫害,其中百分之八十發生在阿拉伯國家,北韓、印度、中國次之。在伊斯蘭國家的基督徒,往往是穆斯林痛恨西方的出氣筒。這些信仰基督的兄弟姐妹,既得不到任何外來的援助,傳言中,他們的傳教行為、對古蘭經不敬、對婦女“自由放任”的態度,便足以引發穆斯林的攻擊。過去的不提,單就這幾周來的情況是,在印尼及巴基斯坦,有人縱火燒掉教堂與神父、信徒的住房;在伊拉克與馬來西亞,教堂與天主教學校遭到攻擊;在葉門,“基地”組織號召對“不忠實者”及在亞丁灣的“十字軍戰艦”進行聖戰攻擊;在伊朗,坐監的一部份基督徒是因為“背叛伊斯蘭”被囚,罪可至死。在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教堂不許興建,聖經不許印發。…

寬鬆對待基督徒的Saddam Husein政權垮臺後,伊拉克境內的基督徒無法傳教,甚至遭到恐嚇。曾有位伊拉克女基督徒向我表示,她已多次受到穆斯林的警告,最擔心的是,美軍一旦撤出,她的生命恐怕難保。兩年前,北部大城Mosul的一位主教被綁架,十天后處死,數座教堂遭殃,約兩千名基督徒被殺。去年耶誕節,在同一城裏也發生幾起教堂爆炸案件。至今,半數伊拉克基督徒已逃離家園,這對國家重建是個絕對負面的影響。

到底激進穆斯林痛恨基督徒的原因何在?

基督教的西方曾殖民伊斯蘭國家,而讓伊斯蘭惱羞成怒,是原因之一。除了以色列,中東地區的人們似乎有著不同的“時間感”,他們對歷史的記憶仍停留在十字軍東征、歐洲強權擊潰奧斯曼帝國、以色列建國導致巴勒斯坦人的遷徙等等,面對基督徒時的敏感與易怒讓他們時時清醒備戰,並導致對基督宗教的包容性降低。

即便脫離了殖民時期,伊斯蘭國家政教不分,缺乏啟蒙,和西方比較,顯得落後昏瞶,是原因之二。穆斯林把亞洲的經濟發展,看成是亞洲人對西方強權卑躬屈膝所撈到的好處,而不屑一顧。他們把基督徒視為“沒有信仰的次等人”,所以國境內的基督徒,在法律上不能和穆斯林平起平坐。在伊斯蘭國家的基督徒往往成了“人質”,要為穆斯林面對西方在文化及政治上的優勢而感到的羞辱,付出代價.這個心理上的障礙引發偏頗的決定,讓激進穆斯林把被殖民與自身落後的部份緣由歸咎於信仰不夠虔誠,極力主張應當恢復千年前伊斯蘭的榮耀。

巴勒斯坦地曾經是基督徒的天下,現在他們卻成了毫不足道的少數,就連那紮勒與伯利恆也不例外。在約旦河西岸,生活其中的基督徒大都是經濟較好、子女較少的中產階級。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採用合法娶四妻的伊斯蘭法令,穆斯林人數爆增自是理所當然。根據al-Mahd民營電臺記者的報導,就連耶蘇出生的伯利恆,十五年後恐怕基督徒將會絕跡。

為了緩和激進伊斯蘭對西方的敵視,現任美國總統Obama一上臺便對阿拉伯世界遞出橄欖枝,卻被伊斯蘭看成是裝腔作勢。而受迫害的基督徒有著被西方拋棄的無奈感,因為他們身處的國家,外人不易進入,即便有管道,西方也不願明目張膽地,在和激進伊斯蘭已經相當緊繃的關係上增加其他的變數。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去年教宗訪問約旦河西岸時,呼籲以色列拆撤圍牆,要求巴勒斯坦人的回歸權,卻對當地基督徒的命運隻字不提。

溫和的穆斯林應該明白奧巴馬的態度,也應該懂得教宗的難言之隱.與其把民主制度強套在穆斯林國家,西方有義務謹慎地幫助溫和穆斯林的改革,迎向伊斯蘭遲來的啟蒙之春。

本博客讀完這文章不禁要問,華人教會領袖和其媒體何時才能超越大眾傳媒的消息封鎖,為這群仍住在伊斯蘭教地區的基督徒申訴,讓一般信徒和教會為這群基督徒禱告。

原文出處:一神信仰探討網(faithfuleye.com)。參閱原文

又到美的生日,想念妳!

時日如飛 今天在我心裡是充滿不褪的記憶

時日如飛 我似呆在這地

任一天天過去 任一生飄過去

任一切飄去再沒法追

心中想你 如今想你

懷念昨天的你

懷念著你 懷念著你